本實用新型涉及具體涉及一種蝸輪箱。
背景技術:
在主動軸及被動軸交叉成90度、既不平行又不結交的情況下,往往采用蝸輪箱將主動軸及被動軸進行聯動,傳統的蝸輪箱包括殼體、蝸桿及蝸輪,蝸桿及蝸輪分別轉動設置于殼體且兩者外周呈嚙合傳動,蝸桿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入軸,蝸輪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出軸。
傳統的蝸輪箱存在如下缺點:①單一蝸輪箱對應單一傳動比,無法改變;②蝸桿抗壓強度低,承受扭矩能力有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改變傳動比、適用范圍廣的蝸輪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包括殼體、蝸桿及蝸輪,所述的蝸桿及蝸輪分別轉動設置于殼體且兩者外周呈嚙合傳動,所述的蝸桿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入軸,所述的蝸輪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入軸與蝸桿分體設置,所述的輸入軸轉動設置于殼體,所述的輸入軸與蝸桿之間設置有調速裝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增設調速裝置,調節輸入軸與蝸桿的傳動比,即具有調節輸入軸與輸出軸之間傳動比的功能,使單一蝸輪箱能具有不同的傳動比,使用者可按需求進行調整,提高適用范圍的同時也可在不同的主動裝置之間切換,降低使用成本。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調速裝置包括調速桿、第一調速齒輪、第二調速齒輪、第三調速齒輪及第四調速齒輪,所述的調速桿與輸入桿相平行且轉動設置于殼體,所述的第一調速齒輪安裝于輸入軸朝向蝸桿的端部并與輸入軸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二調速齒輪安裝于蝸桿朝向輸入軸的端部并與蝸桿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三調速齒輪及第四調速齒輪安裝于調速桿并與調速桿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三調速齒輪與第一調速齒輪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一調速齒輪相嚙合,所述的第四調速齒輪與第二調速齒輪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二調速齒輪相嚙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四個調速齒輪配合實現輸入軸與蝸桿的聯動,分別更換四個調速齒輪進行搭配,即可實現各種傳動比,按實際需求可進行調整。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殼體設置有供輸入軸穿過的安裝管道,所述的安裝管道朝向殼體外側的端部設置有安裝盤,所述的安裝管道外周位于殼體與安裝盤之間沿周向等距設置有若干個加強筋,相鄰所述的加強筋之間設置有減重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 安裝管道外周的加強筋用于加強安裝盤的安裝強度,還增設減重腔,減輕整體質量,節約材料成本。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輸入軸位于殼體外側的部分沿軸向設置有條形槽,所述的條形槽內設置有沿條形槽移動的聯動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條形槽配合聯動塊,用于與驅動裝置進行聯動,沿條形槽移動的聯動塊提高可聯動范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殼體位于蝸桿兩端設置由于與蝸桿轉動配合的安裝板,所述的蝸桿兩端外周分別設置有安裝臺階,相對的所述的安裝板與安裝臺階之間構成軸承安裝腔,各所述的軸承安裝腔沿遠離蝸桿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推力軸承及圓錐滾子軸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板配合安裝臺階構成軸承安裝腔,并在軸承安裝腔安裝推力軸承及圓錐滾子軸承,兩種軸承相組合,使蝸桿具有更好的抗壓強度及承受能力,延長使用壽命,提高使用性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輸出軸內周設置有截面呈圓形的聯動腔,所述的聯動腔的腔壁等距設置有若干個矩形聯動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聯動腔配合聯動槽,簡化與被驅動裝置的聯動結構及裝配后的整體體積,使結構得到優化。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蝸輪箱,包括殼體1、蝸桿2及蝸輪3,蝸桿2及蝸輪3分別轉動設置于殼體1且兩者外周呈嚙合傳動,蝸桿2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1外的輸入軸4,蝸輪3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1外的輸出軸5,輸入軸4與蝸桿2分體設置,輸入軸4轉動設置于殼體1,輸入軸4與蝸桿2之間設置有調速裝置,增設調速裝置,調節輸入軸4與蝸桿2的傳動比,即具有調節輸入軸4與輸出軸5之間傳動比的功能,使單一蝸輪3箱能具有不同的傳動比,使用者可按需求進行調整,提高適用范圍的同時也可在不同的主動裝置之間切換,降低使用成本。
調速裝置包括調速桿6、第一調速齒輪61、第二調速齒輪62、第三調速齒輪63及第四調速齒輪64,調速桿6與輸入桿相平行且轉動設置于殼體1,第一調速齒輪61安裝于輸入軸4朝向蝸桿2的端部并與輸入軸4同步轉動,第二調速齒輪62安裝于蝸桿2朝向輸入軸4的端部并與蝸桿2同步轉動,第三調速齒輪63及第四調速齒輪64安裝于調速桿6并與調速桿6同步轉動,第三調速齒輪63與第一調速齒輪61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一調速齒輪61相嚙合,第四調速齒輪64與第二調速齒輪62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二調速齒輪62相嚙合,四個調速齒輪配合實現輸入軸4與蝸桿2的聯動,分別更換四個調速齒輪進行搭配,即可實現各種傳動比,按實際需求可進行調整。
殼體1設置有供輸入軸4穿過的安裝管道11,安裝管道11朝向殼體1外側的端部設置有安裝盤12,安裝管道11外周位于殼體1與安裝盤12之間沿周向等距設置有若干個加強筋13,相鄰加強筋13之間設置有減重腔14,安裝管道11外周的加強筋13用于加強安裝盤12的安裝強度,還增設減重腔14,減輕整體質量,節約材料成本。
輸入軸4位于殼體1外側的部分沿軸向設置有條形槽41,條形槽41內設置有沿條形槽41移動的聯動塊42,條形槽41配合聯動塊42,用于與驅動裝置進行聯動,沿條形槽41移動的聯動塊42提高可聯動范圍。
殼體1位于蝸桿2兩端設置由于與蝸桿2轉動配合的安裝板15,蝸桿2兩端外周分別設置有安裝臺階21,相對的安裝板15與安裝臺階21之間構成軸承安裝腔,各軸承安裝腔沿遠離蝸桿2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推力軸承22及圓錐滾子軸承23,安裝板15配合安裝臺階21構成軸承安裝腔,并在軸承安裝腔安裝推力軸承22及圓錐滾子軸承23,兩種軸承相組合,使蝸桿2具有更好的抗壓強度及承受能力,延長使用壽命,提高使用性能。
輸出軸5內周設置有截面呈圓形的聯動腔51,聯動腔51的腔壁等距設置有若干個矩形聯動槽52,聯動腔51配合聯動槽,簡化與被驅動裝置的聯動結構及裝配后的整體體積,使結構得到優化。
技術特征:
1.一種蝸輪箱,包括殼體、蝸桿及蝸輪,所述的蝸桿及蝸輪分別轉動設置于殼體且兩者外周呈嚙合傳動,所述的蝸桿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入軸,所述的蝸輪同軸設置有延伸至殼體外的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入軸與蝸桿分體設置,所述的輸入軸轉動設置于殼體,所述的輸入軸與蝸桿之間設置有調速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蝸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速裝置包括調速桿、第一調速齒輪、第二調速齒輪、第三調速齒輪及第四調速齒輪,所述的調速桿與輸入桿相平行且轉動設置于殼體,所述的第一調速齒輪安裝于輸入軸朝向蝸桿的端部并與輸入軸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二調速齒輪安裝于蝸桿朝向輸入軸的端部并與蝸桿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三調速齒輪及第四調速齒輪安裝于調速桿并與調速桿同步轉動,所述的第三調速齒輪與第一調速齒輪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一調速齒輪相嚙合,所述的第四調速齒輪與第二調速齒輪位置相對應且與第二調速齒輪相嚙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蝸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設置有供輸入軸穿過的安裝管道,所述的安裝管道朝向殼體外側的端部設置有安裝盤,所述的安裝管道外周位于殼體與安裝盤之間沿周向等距設置有若干個加強筋,相鄰所述的加強筋之間設置有減重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蝸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入軸位于殼體外側的部分沿軸向設置有條形槽,所述的條形槽內設置有沿條形槽移動的聯動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蝸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位于蝸桿兩端設置由于與蝸桿轉動配合的安裝板,所述的蝸桿兩端外周分別設置有安裝臺階,相對的所述的安裝板與安裝臺階之間構成軸承安裝腔,各所述的軸承安裝腔沿遠離蝸桿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推力軸承及圓錐滾子軸承。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蝸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出軸內周設置有截面呈圓形的聯動腔,所述的聯動腔的腔壁等距設置有若干個矩形聯動槽。